胆囊结石痛到怀疑人生?保胆还是切胆?你的选择是…
“查出胆囊结石,医生建议切胆囊,但我还想再争取一下……”
随着微创技术和理念的革新,保胆取石成为越来越多患者关注的选择。
保胆还是切胆?今天带你科学解读保胆取石的“利”与“忌”!

什么是保胆取石?
保胆取石(胆囊保留取石术)是通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技术,在保留胆囊功能的前提下精准清除结石。
技术核心:创伤小(仅1-2cm切口)+ 高清内镜探查(避免结石残留)+ 胆囊功能评估(决定能否保胆)
保胆取石的4大优势?
器官保留:维持胆囊储存胆汁、消化脂肪的生理功能,降低术后腹泻、反流风险。
微创高效:术后1-2天可下床,疤痕小,恢复速度远超传统开腹手术。
生活质量:避免胆囊缺失对饮食的长期限制(如长期低脂饮食)。
技术成熟:国内三甲医院广泛开展,配合术后管理可降低复发风险(需个体化评估)。
这些人可能“留得住”胆囊
适合人群:
✅ 胆囊收缩功能正常(B超+脂餐试验确认);
✅结石数量少、体积小(通常≤3cm);
✅ 无急性炎症、胆囊壁无增厚或息肉;
✅ 愿意坚持术后管理(定期复查+调整饮食)。
需谨慎保胆的情况:
▸ 反复发作胆囊炎、胆管炎;
▸ 胆囊已萎缩或失去功能;
▸ 合并糖尿病、肝硬化等基础病;
▸ 家族有胆囊癌病史。
保胆取石≠人人适用!
5类禁忌症需警惕
以下情况可能需切除胆囊:
●胆囊已失功能:胆囊壁增厚(>4mm)、胆囊萎缩、无收缩能力;
● 结石合并并发症:急性胆囊炎、胆管炎、胰腺炎反复发作;
● 高风险癌变:胆囊息肉合并结石、瓷化胆囊;
● 结石位置特殊:胆囊颈管嵌顿结石;
● 无法配合术后管理:拒绝定期复查或调整生活方式者。
科学决策:保胆or切胆?
听专业医生的!
术前必查:胆囊收缩功能检测(B超+脂餐试验)、结石性质分析;
个体化选择:年轻患者、胆囊功能良好者获益更大,老年/高危人群需谨慎。
保胆取石术后,如何让胆囊“长治久安”?
术后3大防复发策略
1、饮食控制黄金期
术后1-3个月:严格低脂饮食(脂肪<20g/天),忌油炸/肥肉/蛋黄,推荐清蒸鱼、燕麦粥;
3个月后:逐步增加脂肪摄入(需监测胆汁成分),可少量吃瘦肉、坚果。
2、药物辅助不能停
熊去氧胆酸:需规律服用6-24个月,溶解胆固醇类结石残留(有效率约70%);
中药调理:金钱草颗粒、胆宁片等可辅助利胆(需中医辨证使用)。
3、复查时间表
术后第1年:每3个月查肝胆B超+肝功能;
术后2-5年:每6个月复查,重点观察胆囊壁变化;
警惕信号:右上腹隐痛、大便颜色变浅立即就诊!